创新赋能未来——“中国可持续设计”展览在柏林开幕
11月1日,由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和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可持续设计”展览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成功开幕。中国驻德国大使夫人史玲及使馆文化处参赞王守涛、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孙勤航、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崔峤、德国汉堡品牌应用科技大学安斯加·艾登斯教授、云南白族扎染非遗传承人张翰敏、中国青年设计师陈盛韬等120余位来宾出席了当天的活动。
嘉宾合影
艾登斯教授发言
陈盛韬发言
史玲在致辞中指出,可持续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项承诺。中国自古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可持续发展既是中国从政府到民间都坚信的共识,也是面对能源和环境等问题坚守的解决方案。可持续不仅仅关乎人与自然,也是人与人、城市与乡村、不同代际之间的和谐共生。史玲介绍,中国正在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舞台中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史玲致辞
孙勤航在致辞中表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解决当前和未来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从个人到自然,从社区到社会,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中国青年一代如何通过设计与创新赋能社会变革,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贡献力量。希望此次展览能够为中德两国企业、机构和民众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进一步推动两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共同为世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孙勤航致辞
崔峤表示,“中国可持续设计” 世界巡展于去年在联合国总部启动,金秋来到德国柏林,标志着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传播与交流。中德两国在可持续设计发展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期待通过此次展览,激发推动两国青年设计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希望观众在展览中找到灵感,为推动可持续设计和绿色未来贡献力量。
崔峤致辞
本次展览以“融合东方美学,青年社会创新赋能可持续未来”为核心理念,汇集了来自中国10个省份和自治区的26个优秀项目以及80件展品,展现了新一代可持续设计者如何将东方美学融入日常生活和社区共建的故事。展览涵盖乡村振兴、再生材料、生态共创、可持续教育与文化多样性等多个主题,不仅是艺术与设计的碰撞,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反思与实践。
展品
展览中的多个项目突显了中国在可持续设计领域的努力与成就。一系列利用再生材料制作的日用品,如可乐瓶变身的旅行箱、瓶盖拼成的吉他等,既体现了环保理念,又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观看并讨论。此外,云南白族的扎染工艺等也在展览中占据重要位置,传承与创新并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开幕式上,崔峤、安斯加·艾登斯、张翰敏以及陈盛韬等多位嘉宾还举办了“新锐当代设计赋能非遗创新发展”专题沙龙讲座。嘉宾们各自就“可持续概念在设计中的运用”“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时尚与可持续的有机融合”等议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与观众分享创新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就展览中体现的“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生产的关系”“可持续设计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等话题同观众开展互动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开幕式活动现场
张翰敏发言
张翰敏向史玲等嘉宾介绍展览作品
不少观众表示,本次展览不仅展示了中国设计的创新与美学,还深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社会实践。观众托马斯表示:“展览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展品使用的再生材料令人印象深刻,显示了设计如何在环保与实用之间找到平衡。”也有许多观众认为,此次展览拓宽了他们对中国设计的认识,激励他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来宾观展
沙龙讲座现场
本次展览在文化中心展出时间为11月1日至11月30日。
责任编辑:耿孟冉
Keyword: 中华文明